邵廣昭 先生

簡述事蹟


學術走入社會 致力為後代子孫打造永續海洋


將學術研究成果實際應用在國家的政策

1984年回國後投入魚類分類丶生態丶保育的研究,共發表過300篇以上的期刊論文,對了解臺灣海洋生物分布的類型及形成之機制,生態保育及復育丶漁業資源管理乃至國土規劃均十分重要。1994年證明俗稱秘雕魚的核二廠畸形魚純係由高水溫導致,平息當年重大環保爭議。此外,受邀擔任過政府各機構之評審與工作小組委員,協助規劃及推動海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政策之研擬,在環保及漁業政策及施政上有甚多建言。


建置六大資料庫並力倡資訊的公開與分享

2002年起陸續建立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TaiCOL)丶臺灣的生物多樣性國家入口網(TaiBIF)丶臺灣野生動物冷凍遺傳物質典藏及生命條碼資料庫(TaiBOL)丶臺灣生命大百科資料庫(TaiEOL)及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監測及報告系統之建置(TaiBON)等,具體落實學術走入社會、回饋社會。並出版臺灣魚類圖鑑和海洋生態學課本丶物種名錄工具書及與海洋保育相關的科普書籍等逾60冊,且在雜誌及媒體發表的海洋保育科普文章亦不下百篇,努力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普的新知識及新觀念,廣為社會各界所認同及使用。對基礎生物研究、教學、或水產養殖、漁業資源評估管理、環評、保育、生物技術、生態旅遊等應用均十分重要。


臺灣海洋保育的先驅及推手

1997-2000年在中研院負責籌備及召開每年一屆共四屆之「臺灣海洋環境大會」,透過媒體報導及出版專書為臺灣海洋保育之觀念與知識在社會扎根。此後,海洋保育相關的民間團體開始陸續成立。2000年起受邀赴各地及各種研習營演講「海洋保育」、「永續漁業」或「海洋保護區之劃設」等等主題,每年約50-100場。包括2009年引進《魚線的盡頭》紀錄片;以及2011年發行《臺灣的海鮮選擇指南》等,在國內推廣,甚受好評,對改變國人對漁業及海洋保育之觀念和意識影響深遠。